近日,上海高温已经持续5天,持续高温导致上海电网用电负荷逐日攀升。7月30日13时,全市用电负荷达到2803万千瓦,与历史最高值2940万千瓦仅一步之遥。
据国网上海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上海连续数日受高温天影响,并且用电负荷逐渐攀升,但上海电网不存在供电紧张状况,可以满足全市电力需求。探究原因,目前,上海的负荷管理终端数量达2.8万台,用电负荷管理系统的最大负荷监测能力达到1300万千瓦,最大可降负荷达到370万千瓦,这也是目前上海电力正在实施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工作的硬件基础。
方式转变从“团购”到“认购”
“参加需求响应试点工作,不仅能保证我们这座城市的电网安全,还能适当给予企业经济补偿,我们当然乐意加入。”近日,上海市电力公司完成了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工作参与名单的初步筛选,届时将会选取200余家符合条件的用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工作。很多家大企业的负责人这样评价将要开展的需求响应试点工作。
据了解,上海是全国首先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工作的城市。试点工作的一个亮点,便是探索电力削减负荷指标市场化调剂交易,也就是允许部分大用户对削减的负荷指标进行自由交易,在夏季用电高峰季节,实施主动需求响应。
具体来说,原先的手段是限定了负荷指标的总数、分担的客户数及每家客户承担的负荷,按照事前约定“众人来挑担”,产生“团购”效应。而现在只限定了负荷指标的总数和分担客户的范围,每家客户承担多少降负荷指标,由客户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能者多挑担”。在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 点工作以后,哪些客户让负荷、让多少负荷,都会用经济补偿等措施促使用户自愿选择,从“众人来挑担”的团购到“能者多挑担”的认购,全新管理思维下的用电负荷管理系统逐步完成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技术手段为主”的进化。
理念创新以“大数据”服务用户
在上海某家大用户的控制站内,一位工作人员点开用电负荷管理终端管理软件,实时和历史的用电数据跃然于屏幕上。随后他又点击电力消耗类型进行查看,发现这个月用在照明上的电力消耗提高了不少。将这个数据反馈到管理层后,这家单位随即对大楼的照明规定进行了调整。上面这个场景可不是某个科幻电影中出现的一幕,而是不久的将来在上海可能会真实实现的场景。
据了解,一个将深度分析挖掘区域性、行业性用电特征,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的电力需求响应中心将于年底在上海建成。国网上海客服中心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立足于解决能源供应新形势下上海电网电力供需平衡问题。建成后的上海电力需求响应中心将通过“大数据”的管理方式,对全市2.8万户用电大户的负荷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立体展示企业的实时和历史负荷数据,并且通过专业分析,提供给用户单位电力能源的分类使用情况,帮助该单位进行用电行为分析,更合理地利用电能、减小能耗、实现用户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的日新月异,初衷定位于有序用电以保障电网安全的用电负荷管理系统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可能。一旦上海电网用电尖峰时刻来临,上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必然成为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坚强屏障。